“减酸增甘”早已有之
“减酸增甘”是中医春季养生的饮食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更加细致地指出:“春,肝气旺,肝属木,其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减酸增甘”实为抑肝补脾
看似简单的“减酸增甘”,实际上包含着中医五味、五脏、五行乃�“生气通天”的深刻含义。中医认为,人是生长在大自然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规律,要天人相应。春季为万物生发之时,在五行中属木。而五脏之中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正应春季阳气生发、生机盎然、草木条达之象,所以肝属木、主春季。一般来说,五脏气血在本脏所主的季节最为旺盛,春季肝之气血旺盛,木旺克土,肝气过旺就会直接损害属土的脾,此时养生需抑肝补脾。而要抑制过旺的肝气却又不能使它受损,最佳途径就是进行饮食调理,这就与五味有了关系�
饮食中的五味各入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素�?生气通天论》载�“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这里�“�”是指五脏的阴精,“五宫”是指五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饮食五味太过,会伤及藏精的五脏。过食酸味食物,则肝气太盛,脾气就要衰竭。而春季肝气本就旺盛,不能“火上浇油”,再过多进食酸味食物助长肝气。所以,春季饮食,首先要少酸;其次要增加甘味,因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春季肝旺脾弱,会影响五脏功能,而甘味入脾,要帮助脾土来抵御春季旺盛的肝气,饮食上自然要增加甘味来补土健脾�
“�”≠酸性食�
“�”≠甜味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与现在常说的酸性食�(如鸡、鱼、肉、蛋、大米等)不同;�“�”也不仅仅是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除了味道的酸甜,中医将具有收敛、涩滞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酸�;具有补益、和缓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归入甘味。比如,石榴虽很甜,但其性属收涩,所以归入酸味食物,具有收敛补血的作�;而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白菜及黑米、高粱、黍米、燕麦等五谷杂粮,虽然味淡不甘,但却归入了甘味食物�
阅读(803) 20-05-31
阅读(1831) 20-05-31
阅读(1566) 20-04-06
阅读(1851) 20-03-31
阅读(1275) 20-03-29
阅读(1233) 20-03-26
阅读(827) 20-03-23
阅读(728) 20-03-22
阅读(544) 20-03-21
阅读(520) 20-03-21
阅读(6114) 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