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冲任气血不畅�“不通则�”;或冲任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临床可分为寒凝气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血瘀阻络或湿热下注等类型,除药物治疗外,还可试试以下中医外治法�
1、体针疗� 常用穴位为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暖下焦、温养冲任、行气散瘀的作�;三阴交是脾经的经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三经气血调和,瘀血得出,通则不痛;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效果最为突出�
2、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痛经,可取耳穴子宫、内生殖器、肝、肾、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将磁珠用胶布固定于相应耳穴,每日按压穴位数次,双耳交替贴压,隔日1次�
3、艾灸疗� 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等。主要是通过燃烧的艾条将热力和药力渗入经络腧穴以到达祛湿散寒、通经活络、理气活血、暖宫强肾的作用,从根本调理脏腑功能,缓解和治疗痛经。每穴约�5-10分钟,以患者可耐受,皮肤温热红晕为度,一般常用温针灸或隔姜灸,适宜于寒凝气滞型患者�
4、拔罐疗� 选穴主要以背俞穴为主,多选用肝俞、脾俞、肾俞、八髎等穴位重点刺激,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为5-10分钟,有逐寒祛湿、疏经通络的作用�
推荐阅读
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详细]
阅读(761) 20-05-31